close

  
  據廖志明介紹,這些收藏在龍禧文化會館的石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劉曉東 攝
  紅網長沙縣站1月8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楊婧璜) 愜意的農家四合院像安靜的綠葉,默默襯托著鄉村的秀麗之美;沉默的石頭像準備訴說故事的老者,見證著鄉村的發展變遷。長沙縣黃興鎮鹿芝嶺村有一個龍禧文化會館,那裡陳列著幾塊石頭,據會館的主人廖志明介紹,看似與普通石頭無異的它們,實際上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
  石斧、石鏟見證龍喜古城變遷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滿山跑麋鹿,遍地長靈芝,所以叫做鹿芝嶺。”龍禧文化會館鹿芝嶺故事會的主講廖徳進老人講述著鹿芝嶺村的傳說。
  鹿芝嶺一側的月亮山,即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在地。從遠古的新石器後期下溯至公元1050年的唐末宋初,這裡誕生了一座古城——龍喜縣城。
  據《舊五代史》記載,五代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楚王馬希廣奏請析長沙縣東境置龍喜縣,次年詔準。民國元年12月(公元1912年),黃興榮歸省親,故鄉民眾在此地茅坪舉行了萬人歡迎盛會。一代宗師徐特立自五美前往湖南一師講學,途中必在此地白果山莊歇息進餐,他題寫的“近接藍田秀,花開白果香”名聯已廣為流傳。彭德懷、王首道率領紅軍進攻長沙時,也曾在此駐足。
  龍喜文化便是起源於此。
  鹿芝嶺原為古人類聚居遺址
  鹿芝嶺古稱“六子嶺”,又名“古城基”,系古龍喜縣治所在地。在鹿芝嶺腳下有一條長約五六百米的古街,原為長瀏古道驛站,設有茶亭、夥鋪、南雜、肉食、藥材等店,為當時當地農副產品之集散地。過去當地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現在主要是花木苗圃,瀏陽河側畔緩緩流過。當地村民介紹,村裡原本有很多遺跡,但在10年浩劫的文革中被紅衛兵打砸搶,讓所有的珍貴遺跡和文物毀於一旦。
  解放後,經考古、地質部門的專家在鹿芝嶺發掘、考證和鑒定,得出鹿芝嶺原為古人類聚居遺址的結論。在此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鏟、石錛、紅陶、灰陶等70餘件石器陶器;陶片紋飾為印紋,器形有鼎、豆、圈足盤等。廖志明說,龍禧文化會館只陳列著部分,絕大部分石器均被中國曆史博物館珍藏。
  私人設館,立志傳承文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擴張,古樸的建築與淳樸的民風被市場經濟利益所取代,鹿芝嶺也隨著城市的擴展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為喚醒人們對古城的記憶,有著20年室內設計經驗、土生土長的鹿芝嶺人廖志明,2004年起開始改造自家房屋。經過8年時間,文化會館終成模樣,他在此引經據典,品茶論道,向人推介龍喜文化。
  “像新石器時期的這種石頭,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是有很大的文化價值。我們這裡可能很多人家還有。”他說,尋找這些古物,說難也易,說易也難。“比如這個石斧,是我在油漆工家中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落看到的,當我想問他要甚至願意買時,他家老人就不願意了。”後來,廖志明請父親與老人家談交情、喝酒,老人才願意將石斧借放到會館。“這幾個成色很好的長沙窯酒罈,則是在別人砌房子所丟棄的老物件里撿的。”
  “現在經濟發展已經到家門口了,為什麼不抓住機會,通過'家'來傳播文化。”龍禧文化會館目前每天最多接待30人的來訪,並不收取任何費用,如果需要用餐才收取餐費。“單純進行文化展覽及交流知識只記住了歷史,但是通過古織布機、傳統釀酒器具等,作出古布產品、酒等,讓文化形成一定的產業,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廖志明表示,他已著手產品的設計,希望不久的將來能通過產品形成產業,帶動村民通過文化致富。  (原標題:長沙縣黃興鎮一村民打造龍禧文化會館 立志傳承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34jkxx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